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古诗文鉴赏_古诗文鉴赏方法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古诗文鉴赏_古诗文鉴赏方法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古诗文鉴赏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文鉴赏_古诗文鉴赏方法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古诗文鉴赏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2.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古诗鉴赏的要点

4.如何赏析诗句

5.《夜闻歌者》古诗原文及鉴赏

6.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鉴赏_古诗文鉴赏方法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出处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意思寒夜里,一盏暗淡的小灯映照着蒙蒙细雨,竹林深处,飘浮起一片片烟云。想一想明天还要分别,令人伤碎心,朋友呵,我们还是痛饮杯中的美酒吧!

赏析

        冷夜里,一束忽明忽暗的灯火在风雨中摇曳不定,透着瑟瑟寒光。竹林深处,萦绕着缕缕飘浮不定的云气。诗句描绘了寒雨、孤灯、浮烟、湿竹的景象,弥漫着一片凄清悲凉的气氛。诗人首句以“孤灯”、“寒雨”,映衬离别时刻彼此恋恋不舍的心情。次句用“浮烟”“湿竹”,象征了人世的浮游不定。写景于实处,传情于虚笔,水乳相交,虚实结合。

        注:云阳,旧县名,在今陕西省三原县境内。

全诗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释

        ①云阳:县名,故城在现在陕西省泾阳县北。②乍见二句:承上,有三层意思:兵乱之中,消息隔绝,会见出于意外,故“疑梦”;因会见而勾起往事的回忆,其间经历,各有无限酸辛,故“相悲”;由于阔别多年,彼此音容俱变,故“问年”。翻,义同“反”。③恨:离别之恨。更有:承前“几度”而言。惜:谓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鉴赏导示

        司空曙,“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于声律藻丽之外,能以情词真切见长。本诗是一首惜别诗,但一开始却从上次的别离说起,接写此次相会,然后才写到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

鉴赏1

        这是首惜别诗,诗人一开始即从上次的别离说起,接写此次相会,然后才写到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

        这首诗是旅途中所作。抒写诗人与朋友多年睽隔,乍逢又别的感触。“几度隔”与“明朝恨”的尖锐矛盾,形成了似梦的情怀、如幻的景色,从逢到别的情绪变化,即暗含于其中。诗的脉理细腻,为大历诗人的一般特点,惟因情真意切,故无丝毫痕迹之感。

        首联“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写诗人与朋友江海一别,远隔千山万水,一去多少年月,现在好不容易才见面。颔联“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写多年不见,忽然重逢,不以为真,反倒怀疑是在梦中;人事沧桑,匆匆过去了许多年,都不记得彼此的年龄了,在悲叹中互相询问。颈联“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写老友重逢,有说不完的话,在客舍中,孤灯寒照,各叙平生,客舍外竹林幽深烟雾起,为诗人与朋友的重逢增添了一份凄凉,也为明天的又要离别添了一份悲伤。尾联“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写诗人和朋友都非常重视这次重逢,互相举杯,共饮这惜别酒。

        此诗朴素真挚,既写出了老友重逢的喜悦,又写出了对动乱岁月相见亦难的感慨。尤其是诗的第二联“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和李益“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均为后人传诵的名句,也为久别忽逢的绝唱。“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句。

鉴赏2

        这是首惜别诗,旨在抒写与韩绅在云阳驿舍同宿后复相分离。诗中由上次别离说起,接写此次相会,然后才写到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

        诗的首联和颔联,构成了恰当的因果关系:因为相会不易,相思心切,所以才生发出此次相见时的“疑梦”和惜别的感伤心情来。“乍见”二句,写出久别重逢时疑惧不定、悲喜交集的心情。“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呈现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乍见”不仅是说刚刚相见,而且含有出乎意料、突然相见的意思。“各问年”,不仅在感叹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说明“翻疑梦”的境真情真。一个“问”字极写彼此温存体贴之情。颈联和尾联写深夜在馆中叙谈的情景。这里,诗人避实就虚,只以凄凉景象渲染映衬,以景寓情,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孤”、“寒”、“湿”等字,都是得力的字眼,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结尾二句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用一“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着一“惜”字,处有不尽之意。末尾一转极度悲伤之感,轻轻收结,可见作者挥洒自如的笔力。

鉴赏3

        两诗表现得出色而又深刻的,乃是多年战后亲友乍然相见之下那种迷惘的心态。

        李作写的当是表弟突然来访的情况,只因二人幼遭乱离,一别多年,所以见面的刹那微微表现惊讶,不得不问对方贵姓,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相逢的戏剧性。当经过接谈,一面称表弟的名字,一面还在端详对方的容貌,回忆儿时印象,加以确认。然后再是深谈。好不容易见面,明天表弟却一定要走,使人感到深深的遗憾。诗人通过一次相遇,写出了荒乱年代一种最为普遍的世相。司空曙写的是老朋友骤然相见,情况当然有所不同,彼此是不会记不起对方的名字和容貌的,倒是倏然间觉得对方又老了一头,不免要叙叙年齿,发一通感慨。以下所写与李诗内容就差不多。

        两诗都以敏锐地把握住特定时期特定情境下的感受,并将刹那间细腻的心理波折精确地描绘出来,于是成为异常动人的艺术表现。范唏文说:“‘马上相逢久,人中欲问难’、‘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皆唐人会故人之诗也。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辈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对床夜语》)

        鉴赏要点

        [1]名句:“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2]以景寓情。[3]抒情真切感人。[4]语言自然含蓄。

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古诗鉴赏的要点

       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下:

       第一步:读诗题。诗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拿到一篇古诗词,先看题目,仔细分析题目所透露的信息。大家回想一下学过的古诗词,从题目我们往往能知道作者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注意:理解诗题的时候,我们要用古义去解读,不能用今义去想当然。因为古人说话比较精简,有很多古今异义词。

       第二步:知作者。作者,并不是只看作者的名字,而是去调动你大脑的知识库,从知识库里去筛选关于诗人的简介。是哪个朝代的,生平事迹、知名作品、创作风格等。

       第三步:读诗词。诗歌,一定要读,而且还要反复读。这里读可以分为初读、再读、品读和诵读。

       第四步: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不管是课本还是考试卷子,古诗词下面,都会给我们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千万不要忽视,要利用好。这些注释一般包括一些地名,或者诗中的重难点字词。翻译诗歌,讲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第五步:赏析古诗词。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我们在鉴赏古诗的时候,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思想感情入手。

       第六步,想画面,诵读。平时的读古诗,还要进行最后一步,就是想画面诵读。

如何赏析诗句

       《谈诗词鉴赏》?

       诗词以其短小精悍、易于传诵,而别树一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言贵实用高妙,文贵简明精要。所以,诗词,是评判文学成就的重要载体。

       要想区分诗词的优劣,必须懂得鉴赏——而这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自身思想境界与文学素养的高低。越会欣赏,世界便越美好;越会品味,人生便越幸福。

       此外,高人的指点,对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而谈诗词鉴赏,必言《人间词话》——王国维的见解,可谓空前绝后,值得学者反复咀嚼。

       斯人全面地阐述了“意境”“情”“韵”“格调”“气象”“隔与不隔”“有无替代字”“名篇与名句”等赏析要点及方法,并结合相应的诗词,具体地予以点评,着实精辟透彻。鄙人作此拙文,旨在梳理鉴赏要点;并无高见卓识,可以补其未及之处。

       王氏以“境界”,作为判别诗词高低的核心依据,乃不易之论。境界,是文章的灵魂,恰似人类的道德:德愈高,则人愈贵;境愈低,则文愈贱。故“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心之中,自有境界。其高低,取决于道德的深浅;且其隐藏于内,需通过言与行,方能彰显而为人所知。而内心的境界,经言行折射时,犹如阳光穿过玻璃,必定会有所损耗。故“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且言行所折射出的最高境界,与内心的最高境界,较为接近。

       文者,雅言也。其境界,自然制约于人心的境界。所以,心中若无境界,文章必定低劣——虽有例外,亦不多见。故知文章的境界,取决于人心的道德。若心中无德,则笔下无境——写得再多,也是庸言俗语,难登大雅之堂。因而,要想作文,必先做人。

       文章的境界,既有高低之分,亦有显隐之别——境界很高或很低,则易显;介乎两者之间,则易隐。若显而易见,一眼便知高低;如隐而难知,需借道以窥探。唯有人心恬静,文境方能显高。

       王氏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前者为动境,乃以静心论物,由思绪之流动,而直见境界之高远;后者为静境,乃以静心观物,因事物之静美,见心性之恬淡,而后境界显。动境与静境,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其间高低,取决于具体的文章。

       以动境胜的诗词,较为稀少:如惠能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开之“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侯蒙之《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杨慎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以静境胜的诗词,相对多见:如陶渊明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王维之“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许浑之“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郑獬之“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人间词话》中已有列举的,本处恕不重复。)

       而境界隐暗的文章,通过“韵”与“意”,方能更精准地鉴赏。意,即意味;韵,即韵趣。韵本于意,而高于意:言尽而意不止,谓之韵。

       诗词的意味,如同饭菜的口味:好不好,一尝便知;但其中美妙,可以意会,而难以言说。若诗词不仅美妙,且令人读来而思不止,阅毕而情不平,则有韵趣——如同美食已经下肚,而口中仍有余味或(和)心中尚留思恋。当然,通常而言,以境胜与以意胜的诗词,均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两者的区分,在于境界的呈现,是否明显。

       古人云:“不真不诚,不能动人。”真与境同,须先存于心,而后见于文。有真性,方能写真景、道真情。景与情愈真,则文愈自然,愈能引起共鸣而富有韵趣。

       心为欲所障,必伤人之真性,损文之自然。其诗词,则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而令人有雾里看花、隔靴搔痒之感。故文章的“不隔”与“隔”,根源在于心性的真与欠真。此外,诗词若用代字(如以婵娟代月),则不待读者品味,便自生隔阂;故大家作文,决不轻易用之。

       韵有情韵与思韵之分:前者乃因情而生韵,令人“情不平”;后者乃因思而生韵,使人“思不止”。文章真率深切,凄婉悲哀,则情韵易起;写小见大,言近指远,则思韵易生;若雅致高妙,则情韵与思韵,皆易相随。一般说来,情韵比思韵,更胜一层;但是,两者容易相互交融而模糊不清。

       李煜亡国后的佳作,皆以情韵胜;既有数量,更有质量——故其堪称一代词宗。而余人的词作精品,或质不如,或量不敌,终究难以望其项背。

       韵比境易出,故以韵胜的诗词,更为丰富。李白之《静夜思》,孟郊之《游子吟》,李清照之《武陵春·春晚》,纳兰性德之《长相思·山一程》,皆以情韵胜。

       白居易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陆游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庆馀之“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杨万里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均以思韵胜。

       境不明、韵不足的佳作,则以意取胜——其中,以气象大或(和)品格高,最为珍贵。有气象或(和)品格的诗词,多以意味胜;然亦有少数,以境韵胜。磊落雄豪,旷达洒脱,则气象易出;爱国悯人,心高志远,则品格易见。同以意味胜,诗词有气象,比有品格,更易混夹境韵,故更高一筹。

       所谓气象,即气势与景象:须两者俱佳,气象才大。王氏谓李白,“纯以气象胜”——王之涣,亦是如此,且毫不逊色。盛唐气象,最为宏大;后世诗词,差之甚远。

       王之涣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昌龄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皆以气象胜。而宋词之中,绝少气象;即便有之,也低人一等——如苏轼之《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之《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陆游与姜夔之佳作,多因品格高而以意胜,但气象俱小:前者有气势而缺景象,后者有景象而缺气势。文天祥之《过零丁洋》,李绅之《悯农》,柳宗元之《江雪》,于谦之《石灰吟》,均以品格胜。

       虽说境高于韵,韵高于意——但是,以韵胜的诗词,未必优于以意胜者,而劣于以境胜者。这恰似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相同等级,则不如;以上一等对下一等,则有余。

       此外,境韵两者,可以共存:如王湾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杜甫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冯延巳之“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李璟之“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须特别说明的是,境界与意韵,既可因情景而生,又可由文字而起。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境界与意韵,谓之文韵。表意文字的文韵,远胜于表音文字;文言文的文韵,远高于白话文。故就诗词而言,中文比外文更美,古代比现代更优。

       文韵的来源非常广泛,譬如精美的声调与格律,巧妙的语法现象(如倒装)及修辞手法(如夸张)。此外,文韵也随字而异,即便是含义相同的不同字词,文韵也有高低之别。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因夸张而意味盎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因倒装而去俗见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若改“终”为“誓”,更显气象;“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如以“淡”易“惯”,更出境界。

       人也好,文也罢,平中见奇,方为上品。大家之杰作,刻意求工,而不露痕迹——所用之字,普通如石;所成之文,精美似玉。故境高之文,并无警句:无一句佳,亦无一句不佳。境高之句,并无奇字:无一字妙,亦无一字不妙。

       有境界,则易出名篇;有韵趣,则易见名句。境界高于韵趣,故名篇胜于名句。纵观古今诗词大家,多有名句,而少名篇。诗词最忌冗长,否则伤韵,且更损境。长诗长词,罕有名篇;纵是佳作,也常以局部出彩——即便有李杜苏辛之才,亦难驾驭。

       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境韵兼备,为长诗之中,一枝独秀的名篇;其有“孤篇压全唐”的盛誉,可谓名至实归。而今人诗作,文韵不如古时,文才亦不比前人,却既多又长,故味同嚼蜡。

       现代诗歌,均少境界;虽有精品,亦以意韵取胜——而这意韵,远不如前。其于中华文化,可谓无足轻重。但是,若剔除古诗词,传统文化必定魅力大减。

《夜闻歌者》古诗原文及鉴赏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夜闻歌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前言

        夜闻歌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做的诗,当时作者被皇帝从京城谪至浔阳,路宿鄂州,结合当时的背景,怀着凄凉的心情写下的:满腔报国热情,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自然是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

        注释

        ①秋江月澄澈:一作“江月秋澄澈”。

        ②娉婷:姿容美好。

        ③一问一沾襟:问一次就哭一次。沾襟,泪湿衣襟。

        鉴赏

        同样以写“歌女”为题材,白居易的《琵琶行》被世人广为传诵,而他的另外一首《夜闻歌者》却鲜为人知,但读过此诗后,我认为它比《琵琶行》更具一番特色。

        有人说,《夜闻歌者》语言没有《琵琶行》那样细腻,一些该描绘的地方却没有说,然而,我认为,这首诗美就美在这“不言”之处,首先看这第一处:“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是怎样的调?是《霓裳》还是《六幺》?是如何的愁?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是“别有幽愁暗恨生”?作者都没有具体描绘,只是以秋江、明月、江船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然后只是淡淡地用上一个“堪”字,却产生出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作者听到这歌泣,便“寻声”去“见其人”。

        看到这位歌女后,作者没有用“美丽”或“动人”来描绘她的容貌,只是用了“颜如雪”这三个字,这是第二个“不言”之处,很少有人用“雪”来形容容貌,而此诗中用这个“雪”字却恰好符合了诗间的意境。“雪”无外乎两个特征:一是白,二是冷,所以用在此处,既道出一位肌肤如雪的.**楚楚动人的形象,又表现出其哀愁悲伤的心情,同时,又能看出诗人是站在远处观望,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的容颜,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最妙的还是这第三处“不言”:“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她却“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在深秋明月夜,一位美丽的**如此伤悲,是为了什么呢?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中之怨?作者没有让她“说出”,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这处处“不言”,却又处处“在言”,言什么但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谁倾诉?这无奈的心境又有谁能体会?也只能对着这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罢了,那浓浓愁思,尽在这“不言”中!

        这“不言”的美,就是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者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那充满了含蓄之美的诗词与文章,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蕾,虽比不上绽开的花朵那般妩媚,却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魅力。

初高中小学生文言文赏析大全

        古诗词令人喜欢,可是古诗鉴赏题却让许多同学头疼。解答这一类题目,重要的是基本功夫,出题的方式和答题的技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 方法 (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1、审标题,搜取信息

        题目是 文章 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2、看作者,知人论世

        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3、品局部,抓住关键

        高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上文已谈及,此不赘述。

        4、看注释,破-解难点

        高考试卷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的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一方面是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一方面对诗歌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进行必要的说明。对这些内容,学生们在做题时,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

        5、抓整体,全面参照

        一抓全文意象情感(上文已谈)。二抓尾联末句。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尾句(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最后一联,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三抓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第一,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

        第二,掌握一般的表达技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抒情手段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怀今,即事感怀

        赋、比、兴(创作方法)

        (2)表现手法 描写、抒情、叙事(表达方式)

        衬托、对比、虚实结合(构思技巧)

        (三)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规范

        鉴赏意象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找到诗中描绘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鉴赏意境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鉴赏炼字型的题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第四步,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 说说 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鉴赏诗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指出该字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鉴赏语言风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鉴赏表达技巧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地内容。

        第三步,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第四步,这种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理解诗句含义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第二步,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评价观点态度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原由。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的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汇总

        ★ 高中语文赏析古诗的答题技巧及常用术语

        ★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及解题技巧总结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技巧整理

        ★ 2020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2020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方法

       1. 初中古诗文赏析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3.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 初中课外精短文言文大全

        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文化常识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曹绍夔捉“怪”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指频率相同。文言知识说“彼”。

        “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

        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二、指“他”、“他们”。

        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

        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

        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

        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为 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解缙敏对解缙尝从游内苑。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

        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

        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文言知识说“卿”。

        “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上文“。

3. 整个初中的古诗文赏析

        《长歌行》阅读赏析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 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 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 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野望 作者:王绩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类别:未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3)落晖:落日的余光。(4)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

4. 初中课内语文古诗文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解释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

        晚唐诗人。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

        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

        《全唐诗》编其诗入卷。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问津。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六。

        有《樊川文集》。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

        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一份难得的沉重----《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析 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为此景所动,“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

5.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150字

        课外诗词

        《山居秋暝》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

        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6. 初中古诗文赏析急

        考点分析近年各地的中考试卷中,对古诗词曲赏析的考查比较热,而同学们往往无从下手,失分较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下面就古诗文赏析的考点作一归纳。有关古诗词曲赏析的考查内容一般有这样几个方面:划分诗句节奏、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艺术特色和比较两诗的异同。

        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客观选择题;一种是主观填空、表述题。解析题例一、划分诗句朗读停顿节奏例如: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无误的一组是()(2004年辽宁省中考试题)A、梳洗/罢,独/椅望/江楼。

        B、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类题型一般针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做起来比较容易,难度不大,只要注意不把词语、句子(句意)划破,注意上下句子的对应一般不会做错。

        同时我们还应知道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按音节划分,一种是按意义划分。特别要注意不能把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词、短语划断。

        因此B是正确的。二、分析诗歌内容例如:下面是对诗歌《望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A、首联写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并别出心裁地用“青未了”这种切身的体验和齐鲁的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

        B、颔联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本是普通字,但用在这里,却是奇险,突出山只高。

        C、颈联写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入归鸟”三个字也看出诗人羡慕鸟归,意欲归隐的心愿。D、尾联中“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凌绝顶”富有雄心和气概;“小”有俯视一切的信心。

        这两句诗,写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成为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一题型要联系全句或全诗从字、词、句的含义着手,仔细品读理解其内容,并从诗人的生平、诗歌的写作背景等方面综合考虑。

        要想准确答出此题,我们必须了解此诗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题目中理解为诗人“意欲归隐的心愿”,显然是理解错了,此题应选C。三、赏析艺术特色例如: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厅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盛收。

        诗歌中运用的艺术特色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感情基调、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而诗歌常用的表现方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小见大和内容详略等。

        阅读选项对照诗歌进行分析不难看出D是错误的,这里应该是略写,而不是详写。诗中前六句详写了西湖早春生机盎然的景物,湖东景色这是一句带过,是略写。

        四、比较两诗的异同例如:1、比较下面两首诗,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写送别的,但李白在惜别的依恋中又向往孟浩然去的地方,王维在惜别时心境凄凉,对老友此去的寂寞孤单无限关怀。B、李诗“先言事”后写景,王诗先写景,后写情,情中言事。

        C、这两首诗写景都是为了写事抒情铺垫,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D、两首诗语言都平实,诗人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比较两诗的异同一般从诗歌内容、蕴涵的思想感情、采用的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设题,对于此类题型,须锁定相关的诗句,认真对照,判别正误。答案是:A。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而不是诗人自己向往友人去的地方。

        以上从四点归纳了此类题型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上目前侧重于主观题为主。例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习题。

        (2004年黄冈市中考试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二小题其实就是客观题的反要求,但这里的要求比较多,不仅考查了对古诗文内容。

7. 初中学过的山水文言文,请带上赏析

        ⒈<;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赏析:山不在于它的高大,有仙人居住就已经很出名了。水不在于它的深度,只要有蛟龙居住就显得他有灵气了。

        ⒉<;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赏析:峨眉山弦月的影子印在了青衣江流动的江面上。

        ⒊<;三峡>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赏析:在春、冬两个季节,则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今天关于“古诗文鉴赏”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诗文鉴赏”,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