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卢纶简介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卢纶简介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卢纶简介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

卢纶简介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卢纶简介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边塞诗两首和送别诗三首

2.卢纶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卢纶个人简介

3.送韩都护还边翻译

4.塞下曲作者资料

卢纶简介

边塞诗两首和送别诗三首

       边塞诗

       卢纶

        1、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旧唐书·卢简辞传》说卢简辞(卢纶之子)原籍范阳,后来徙家于蒲,未可信。赵遴《因话录》卷三记其侄赵橹著《乡籍》一书,大夸河中人物之盛,以赵家为最著,说卢纶为赵家的女婿,卢纶的妻子为赵橹的姑姑,谈到外家敬氏,说“先世亦出自河中”。据此可知,卢纶祖上也居河中,不会为范阳人。而很可能因为范阳卢家为名族,便妄指范阳为卢纶祖籍。

        2、其诗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

        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汉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塞下曲

        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

        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注释

        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赏析

        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宦 读huàn,官史、当官的意思。)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经典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文化人送别往往赋诗相赠。赠诗以贴近其人其事其情为佳。套用西方理论所讲的"这一个"来说,送别也必须写出"这一回"。元二其人,史籍难考,大抵只是王维的一般朋友,不见得很"哥们",不见得属"死党"。使安西其事,固然要吃苦,但也荣耀。王维送元二其情,由前面两点推导,应以表达拳拳的祝愿与略略的遗憾为宜。我们且照着诗句看王维怎么处理:

        下笔从朝雨写起,其实是写了出使日的好天气:那雨轻轻湿润了大地,让阳关路上那些讨厌的尘土不致漫天飞扬。这对于没有红旗轿车可坐的元二来说,可算是天公的特别照顾了。有天公照顾,以后在马车上的行程想必安全、舒适、快捷些吧--王维没说"一路平安"和"旅途愉快",但这些意思却都包含在诗句里了。

        第二句写元二将要离开的客舍,虽然柳枝是等待人们折来送别的,见到柳毕竟会产生一点离情别绪。但王维显然要淡化那离情别绪,所以强调柳色是一片青青,在细雨清洗下更焕发着新的神采。作者用这句创设的氛围是开朗而非沉重的。读诗至此,应该把握住作者的主导情绪:他没有理由在后面两句表现悲戚,否则前后就太不协调了,作为一首七绝就失败了。

        这样读下去,后面两句一"转"一"合"其实都没太大的激动,不过是表示毕竟有点遗憾,今朝还能一起喝酒,"你"出了阳关,再聚一回已不知要等多久了。

        世人总把"西出阳关无故人"作脱离全诗且脱离盛唐背景的解悟。盛唐以后,许多小文人陷在个人的感情圈子里出不来,见花流泪,对月伤心,把离愁别恨铭刻在小肚鸡肠内,完全不知道世间还有"壮别天涯未许愁"的场合。西出阳关虽无故人,但西出阳关还有功业嘛!怎能在临歧饯别之际作儿女子态呢!用小文人的胸襟是量度不出盛唐诗人的怀抱的。然而不幸,"研究"古典文学的偏多染着小文人习气。有人竟说,读到"西出阳关"便心中流血。本人在此谨衷心祝愿他以后不会读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或"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以免心脏爆炸。

        我们有些很不经大脑的偏见,以为在诗里传出的一定要是深情,却不知道,人际之情,深浅是因关系而定的。该深的固然要深,关系不深却写得深,便显得矫情而且有阿谀谄媚之嫌,作者人格会因此而掉价。王维他们是视人格为命根的,他怎肯对一位普通朋友送上一份超越普通之情呢?

        一般朋友的送别实在只应以表达拳拳的祝愿和略略的遗憾为度。此诗一出,许多别宴便以唱"阳关"代替各自赋诗。这现象正好说明王维所写内容情调具有普泛性,最适合一般朋友表达感情的度。试想想,假如只是泛泛之交,离别时,某甲对某乙竟流泪而执手;或者某丙要去做大生意,某丁却说希望路断车轮生四角,这不都成大笑话么!至于后来,听唱阳关三叠会有断肠之感,那是因为音乐起了诗歌原所没有的作用造成的.

        王维送元二,大抵只是应酬。人在官场,少不免有应酬。但应酬要写诗时,却又要显出独特修养来才好。《送元二使安西》,技巧一流。这类应酬诗,王维其实不少.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卢纶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卢纶个人简介

       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作品赏析:

        ?大历十才子?中,卢纶的诗是比较特别的。他虽然也有一些和其他人一样的写景应酬、赠答唱和之类的淡雅之作,但却有一些非常好的边塞诗,这大概和他在浑瑊幕中经历过军旅生活,去过西北边陲有关系。他最为人欣赏的,是《塞下曲》(四首录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堪称唐代边塞诗中的精品,不输于盛唐边塞诗人。

        卢纶得名很早,倒不是因为他的边塞诗,而是另一首七律《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诗的结尾很有力,自己的家,当然也包括其他人的家都已经因为战乱毁掉了,哪里还忍听那江上时时传来的战鼓声。诗显然受杜甫《又呈吴郎》?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和《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影响。

        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此诗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诗中的这个伤兵退伍后,他很快就发觉等待着他的仍是悲惨的命运。?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对赶路的人就越发难堪了。病不能行,便引出?住?意。然而住又谈何容易,离军即断了给养,长途跋涉中,干粮已尽。?无粮?的境况下多耽一天多受一天罪。第一句只短短七字,写出?病军人?的三重不堪,将其行住两难、进退无路的凄惨处境和盘托出,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进一步写人物处境。分为两层。?万里还乡?是?病军人?的目的和希望。尽管家乡也不会有好运等着他,但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对于?病军人?不过是得愿死于乡里而已。虽然?行多?,但家乡远隔万里,未行之途必更多。就连死于乡里那种可怜的愿望怕也难以实现呢。这就使?未到乡?三字充满难言的悲愤、哀怨,令读者为之酸鼻。这里,?万里还乡?是不幸之幸,对于诗情是一纵;然而?未到乡?,又是?喜?尽悲来,对于诗情是一擒。由于这种擒纵之致,使诗句读来一唱三叹,低回不尽。

        诗的前两句未直接写人物外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然而由于加倍渲染与唱叹,人物形象已呼之欲出。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第三句进而刻画人物外貌,就更鲜明突出,有如雕像被安置在适当的环境中。?蓬鬓?二字,极生动地再现出一个疲病冻饿、受尽折磨的人物形象。?哀吟?直接是因为病饿的缘故,尤其是因为创伤发作的缘故。?病军人?负过伤(?金疮?),适逢?秋气?已至,气候变坏,于是旧伤复发。从这里又可知道其衣着的单薄、破敝,不能御寒。于是,第四句又写出了三重?不堪?。此外还有一层未曾明白写出而读者不难意会,那就是?病军人?常恐死于道路、弃骨他乡的内心绝望的痛苦。正由于有交加于身心两方面的痛苦,才使其?哀吟?令人不忍卒闻。这样一个?蓬鬓哀吟?的伤兵形象,作者巧妙地把他放在一个?古城?的背景下,其形容的憔悴,处境的孤凄,无异十倍加。使人感到他随时都可能象蚂蚁一样在城边死去。

        这样,通过加倍手法,有人物刻划,也有背景的烘托,把?病军人?饥、寒、疲、病、伤的苦难集中展现,?凄苦之意,殆无以过?(南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它客观上是对社会的控诉,也流露出诗人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同情。

        塞下曲六首(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塞下曲六首(其二)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清人吴乔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说文则炊米而为饭,诗则酿米而为酒(见《围炉诗话》),其言甚妙。因为诗须诉诸读者的情绪,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炼,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从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在《史记》中才只是一段普普通通插叙的文字,一经诗人提炼加工,便升华出如此富于艺术魅力的小诗,不正有些象化稻粱为醇醪吗?

诗人生平:

        少年时代的卢纶,由于家境并不很好,世道不宁,父亲可能去世较早,他本人又多病,生活并不美好,可能有好些时间,是在舅舅家度过的。他在《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诗中自称:?八岁始读书,四方遂有兵。?禀命孤且贱,少为病所婴。?又在《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诗中说:?孤贱易磋跎,其如酷似何。衰荣同族少,生长外家多。别国桑榆在,沾衣血泪和。应怜失行雁,霜霰寄烟波。?

        过了几年后,卢纶走举试之途,又多不顺利。上文谈到《极玄集》、《旧唐书》都记载卢纶天宝末举进士不第。卢纶有《落第后归终南别业》诗,道:?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纶与吉侍郎中孚?》中说:?方逢粟比金,未识公与卿。十上不可待,三年竟无成。?由这些诗可知,卢纶天宝未落第后,曾在终南山居住读书,又几次应举,但均未能及第。后来他?奉亲避地于鄱阳?,是几次应举都未能及第后,大概为生活所迫,或家遭变故,远赴鄱阳。可能他舅舅家其时在鄱阳一带居住,他又去投靠舅家了。大历初,卢纶又由邵阳赴长安应举,《新唐书》本传说他大历初数举进士不入第。在举试之途,是彻底失败了。

        卢纶虽屡试不第、人生与仕途都极不顺利,但在诗坛却名声渐盛,而且他交游广泛,是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大历年间,他在长安,在鄱阳,与吉中孚、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韦、李瑞等交游唱酬,被称为大历十才子。卢纶堪称十才子之冠冕,受到宰相元载、王缙的赏识与推荐,由诗坛步入仕途。元载将卢纶的诗进给皇上,补阌乡尉。后来又因王缙的礼聘,为集贤学士、监察御史,这中间又曾任河南巩县令。元载、王缙获罪时,卢纶受到牵连,因此还被拘禁过。德宗继位后,卢纶又被任为昭应县令。朱泚之乱发生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召卢纶为元帅府判官。军营生活,使卢纶诗风较为粗犷雄放,关于军旅边塞诗,写得极有生气,为大历十才子其他诗人所难及。因他的诗受到德宗重视,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正当他在官场将要青云直上的时候,生命却终结了。

        卢纶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交。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载、王缙外,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裴均、令狐葱,浑瑊、马燧、韦皋虽未任过宰相,但也是大权在握的人物。卢纶与之交往的,还有封疆大吏、重要朝官和掌握着入仕、升迁大权的人物,如皇浦温、鲍防、黎干、卢甚、张建封、韦渠牟、裴延龄、王延昌、徐浩、薛邕、赵涓、李纾、包佶、吉中孚、肖昕,其他朝臣、各级官员和名门子弟则更多。与一些著名诗人的交往则更无须细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卢纶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交家。

送韩都护还边翻译

       1、卢纶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与吉中孚、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候审、耿*、韩*、李端等皆以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卢纶的诗,虽多是奉和赠答与歌功颂德之作。但他生当乱世,其中不少反映了现实和人民的疾苦,尤其他写的一些边塞诗,气势磅礴雄浑、笔调深沉,在中唐很为突出。卢纶还工于写景,形象鲜明,语言简练,有独到之处,著有《卢户部诗集》。

        2、卢纶(748--约800年),字充言,唐河中府蒲州(今永济市)人。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大历初年,因得宰相元载看重,予以推荐,官至监察御史,德宗时投靠舅父韦渠牟,受到德宗召见,帝爱其诗,成了皇帝的御用文人,数年后赴河东中(今永济一带)正值浑王咸任河中,同、陕、饕行营副元帅,召其到幕府中担任判官,后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塞下曲作者资料

       送韩都护还边翻译如下:

       勇猛的将军,你很早的时候就已名扬四海,在那上将之间争雄斗胜。

       寒来暑往,征战疆场,春风几度入塞;寒夜之中,登山围猎是惯常之事。

       打仗布阵,三军像龙蛇一样首尾相应;指挥行军,行动迅疾而隐秘。

       今日将军回归边地,部曲散尽,过萧关时只见白发满头,情景落寞寂然。

       作者卢纶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北魏济州刺史、光禄大夫卢尚之的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著名诗人卢纶的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交。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载、王缙外,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贽、贾耽、韦皋虽未任过宰相,但也是大权在握的人物。

       塞下曲 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 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 大 雪 满 弓 刀。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译文]一个不见月亮的夜晚,大雁高飞,敌军偷偷地逃跑了。要率领轻将骑兵去追击时,一场大雪纷飞,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求采纳~~

       好了,今天关于“卢纶简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卢纶简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