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唐诗三百首300首幼儿早教_唐诗三百首300首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唐诗三百首300首幼儿早教_唐诗三百首300首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唐诗三百首300首幼儿早教”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

唐诗三百首300首幼儿早教_唐诗三百首300首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唐诗三百首300首幼儿早教”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大全

2.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简单古诗

3.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诗精选

4.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5.精选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6.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唐诗三百首300首幼儿早教_唐诗三百首300首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大全

        #婴幼儿# 导语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唐诗的辉煌成就,引起后人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下面是 分享的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1.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2.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早发白帝城

        李白〔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译文二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

        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3.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枫桥夜泊

        张继〔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 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4.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5.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鸟鸣涧

        王维〔唐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注释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春桂,现在叫山矾,也有人叫它山桂花。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简单古诗

        #婴幼儿# 导语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唐诗的辉煌成就,引起后人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下面是 分享的经典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鹿柴

        王维〔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2.经典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3.经典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山行

        杜牧〔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4.经典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绝句

        杜甫〔唐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5.经典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枫桥夜泊

        张继〔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赏析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诗精选

       1.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简单古诗

       鹿柴

        王维〔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复:又。

       2.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简单古诗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及注释一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3.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简单古诗

       登乐游原

        李商隐〔唐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近:快要。

       4.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简单古诗

       静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疑:好像。

        举头:抬头。

       5.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简单古诗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1.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诗精选

       咏柳

        贺知章〔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2.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诗精选

       鸟鸣涧

        王维〔唐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注释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春桂,现在叫山矾,也有人叫它山桂花。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3.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诗精选

       江南春

        杜牧〔唐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胧烟雨之中。

        注释

        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4.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诗精选

       山行

        杜牧〔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5.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诗精选

       枫桥夜泊

        张继〔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 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精选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婴幼儿# 导语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唐诗的辉煌成就,引起后人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1.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鹿柴

        王维〔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2.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3.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赤壁

        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4.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乌衣巷

        刘禹锡〔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赏析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知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5.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1.精选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秋夕

        杜牧〔唐代〕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一作:天街;卧看一作:坐看)

        译文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牵牛织女星。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

        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2.精选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山行

        杜牧〔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3.精选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咏柳

        贺知章〔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4.精选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绝句

        杜甫〔唐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5.精选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唐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6.精选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赤壁

        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女,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唐诗三百首儿歌幼儿早教,内容都在这

        #婴幼儿# 导语学习唐诗宋词可以增强宝宝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下面是 分享的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欢迎阅读参考!

       1.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2.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听筝

        李端〔唐代〕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制的筝枕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有意一再拨错琴弦。

        注释

        鸣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拂弦:拨动琴弦。

        赏析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筝是一种弦乐器。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ji人筝》)。“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有人将她的有意错弹理解为“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似乎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仅仅是一种邀宠之情;其实这种故意的失误是出于寻觅知音的苦心。她大约也是沦落风尘之人,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故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但总会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会听出那曲中的深意,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的。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

       3.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独:独自。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4.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鹿柴

        王维〔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复:又。

        鉴赏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经验: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前后左右环视寻觅,又见不到一丝人影。诗的前两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境。能听到话语,人应在不远之处,然而竟不得见,可见山林之茂密幽深。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静。按常理,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死寂。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啾啾鸟语,唧唧虫鸣,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诗人让这些声音都消隐了,只是紧紧抓住偶尔传来的一阵人语声。在一切都杳无声息之中,这突然而至的“人语响”,显得格外清锐,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诗所描绘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谷传音,只会愈见空谷之空。这短暂的“响”,反衬出的是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景”,日光,“返景”,夕阳返照的余晖。深林本就幽暗,林间树下有青苔,更强调了其幽暗。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又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读来,会觉得这一抹余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给冷冷的青苔带来了一丝暖意。但稍加体会就会感到,实际恰与此相反。斜晖带来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就譬如作画,在大幅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一点暖色,在四周冷色严严的包裹下,暖色只会显得微弱和孤立无援,绝不会改变整幅画的基调,而被衬托后的冷色,反而会带给人更深刻的感受。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5.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生宝宝,要教育,学唐诗,生智慧。唐诗三百首儿歌幼儿早教

        刚接触早教的父母可能缺乏这方面知识,推荐可以到“早教学堂”公众号学习各方面早教知识和方法,干货比较多,有早教社群和在家早教课程,对于打算给宝宝早教的父母来说挺有帮助的。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唐诗三百首儿歌幼儿早教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唐诗三百首儿歌幼儿早教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呀鹅,弯着脖子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诗中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悠然自得的神态生动逼真。相传诗人写这首诗时还只有七岁。

        唐诗三百首儿歌幼儿早教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天睡眠舒畅,不知不觉已经天亮,醒来后听到小鸟在处处鸣唱。昨夜风雨声一直没有停,不知道有多少花被风雨打落了呢。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唐诗三百首儿歌幼儿早教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幼儿早教唐诗三百首:亲子共阅效果最佳

        宝宝早教所指的年龄要比幼儿早教的范围小,更接近婴儿期。

        宝宝早教不能操之过急,宝宝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很强,但是缓慢,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人们经常不知不觉的发现自己的宝宝可以听懂大人的语言。这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长期在一中语音语义里接受信号,久而久之就记住了这种语言信息。

        所以,一个出生的婴儿,如果生活在英语语言环境,很快就会学会说英语;同样在汉语环境下生活的宝宝,最先懂的就是汉语了。

        唐诗三百首儿歌幼儿早教

        其中幼儿早教唐诗三百首阅读,对于幼儿的帮助异常之大。需要提醒的是:亲子阅读是最好的早教,与孩子一起成长。

        1、可以锻炼幼儿的记忆力。

        2、可以使幼儿受到美感的熏陶。

        3、可以为幼儿将来学习汉语打下基础。

        4、可以使幼儿了解一些历史知识。

        唐诗三百首儿歌幼儿早教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唐诗,又是诗中瑰宝,最为灿烂辉煌。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在唐诗的熏陶下长大。

        关于幼儿早教早期阅读的一点建议

        什么样的幼儿早教早期阅读才是最合适、最舒适的?

        幼儿早教时间:3-10岁是父母培养儿童阅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言能力开始慢慢形成,开始接受认知外界。当然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可适当阅读,但要慢慢培养,不可过于心急。每天应保证不少于10分钟的共读时间。

        唐诗三百首儿歌幼儿早教

        幼儿早教好处:亲子阅读可有效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锻炼口才和表述能力,拓宽眼界,培养情操。还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性学习。同时促进孩子与父母思想乃至心灵上的交流,到长大后,孩子会更愿意分享和交流。

        幼儿早教环境: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服、光线充足的阅读环境非常重要。可以选择一个采光好的位置,摆放一张书桌和一个孩子够得着的小书架,供孩子自己选择和阅读。

        幼儿早教选书:应根据孩子的喜好和需求选书,还应挑选符合年龄段孩子看得懂的书籍。可以带孩子一起去选购,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孩子最好的老师是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亲子互动式学习很有必要,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以上是唐诗三百首儿歌幼儿早教,希望对你的宝宝早教有所帮助。

        英语启蒙早教的好处,为什么要英语启蒙?

        1.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 为以后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3. 为孩子长大更聪明

        没错,不管你是因为哪个原因,只要有一个就让孩子接受英语启蒙

        研究表明:双语宝宝的大脑执行能力和认知能力更强,因为他们能够排除干扰,在两种语言间切换,有更好地解决问题能力!

        孩子要有大量的英语输入,父母就需要给孩子创设语言环境。

        除了双语的早教课之外,儿歌、童谣、绘本故事以及分级读物、点读笔都是锻炼孩子听说的好方法。

        放儿歌,将歌曲与情景对应,让孩子能听懂

        很多爸爸妈妈们都会懊恼自己的发音并不标准,担心会误导孩子,儿歌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要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儿歌就行,比如《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等。

        但是儿歌不能盲听,那就没有意义了。爸爸妈妈们可以通过视频把歌曲与情景对应,平时多听,简单告诉她中文意思,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词汇量有所增加。

        外研社的盖兆泉老师曾说过,“理解性输入才是有效的输入。”对于时间有限的宝爸宝妈们,利用周末陪孩子听儿歌玩对应的单词卡片游戏,是个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好方法。

        亲子阅读,绘本故事引起孩子英语兴趣

        英语绘本很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家长会全程用英语讲。如果都用英文讲,孩子很容易失去对这本绘本的兴趣。

        这个阶段,能够保持他们对绘本的持续兴趣和英语第二语言的兴趣无疑是最重要的。

        所以,用中文讲英语不一定像咱们想象的那样会破坏孩子的语感,相反只要能让孩子接受并且喜欢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英语启蒙的目的只是让她熟悉这门语言,不排斥并且觉得有趣就可以。

        宝宝早教儿歌有以下这几个特点:

        1、内容浅显易懂

        众所周知,儿歌的内容通常简单明了,尤其是早教儿歌更是浅显易懂,容易被小宝宝们接受。

        这些儿歌通常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于简洁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

        常常加入生活元素,让宝宝在诵唱儿歌的时候想到自己的经历,产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

        2、简短单一不复杂

        大部分的儿歌都篇幅短小精巧且结构单一不复杂。常见儿歌,一般有四句、六句、八句,当然也有较长的。

        就每句所组成的字数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这样宝宝学起来容易,方便记忆。

        3、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有韵律

        儿歌通常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而且语音简单朗朗上口,也方便了宝宝学习与记忆。有些儿歌还采用叠词叠韵和动物拟声等方法,表现出汉语语言的音响美、回环美与活泼生动,切合幼儿学习语言需反复记忆的特点。

        宝宝早教儿歌的N个好处

        都说儿歌是教育宝宝的好帮手,为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儿歌的作用都有哪些吧

        1、儿歌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好帮手。

        儿歌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简单而真挚的情感能够给孩子美好的享受以及熏陶,小孩子经常欣赏儿歌能够增进和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

        2、儿歌是启迪孩子心灵与智慧的需要。

        儿歌当中有很多内容是形象的、知识性的,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2、儿歌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进步。

        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幼儿吟诵,可以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帮助幼儿积累词汇。

        儿歌能够帮助儿童语言的发音更加标准,可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

        所以说早教儿歌对宝宝的身心发展都可以起到巨大作用,粑粑麻麻们别忽视这个好帮手,在平时多给孩子欣赏一些儿歌,陪孩子一起学颂唱儿歌,让孩子更加优秀、更加快乐,也让你和宝宝更亲近。

        ?

       好了,今天关于“唐诗三百首300首幼儿早教”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唐诗三百首300首幼儿早教”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