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与君离别意的下一句_与君离别意后面是什么

zmhk 2024-05-13 人已围观

简介与君离别意的下一句_与君离别意后面是什么       与君离别意的下一句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将尽力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1.海

与君离别意的下一句_与君离别意后面是什么

       与君离别意的下一句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将尽力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

1.海内存知己下一句是什么

2.海内存知己下一句

3.海内存知己,下一句是什么?

4.王勃写的哪首诗表达了家乡的春光,故园的山水,多么让人思念啊?

5.有关离别的诗句的赏析

与君离别意的下一句_与君离别意后面是什么

海内存知己下一句是什么

       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是:天涯若比邻。

       这是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全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下一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海内存知己,下一句是什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句出自初唐四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年代: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象大鹏举起翅膀,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王勃写的哪首诗表达了家乡的春光,故园的山水,多么让人思念啊?

       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是:天涯若比邻,这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作品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

       (即将告别)由三秦之地护卫的长安城,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上因离别而感到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流泪沾湿衣襟。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百度百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有关离别的诗句的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⑸。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⑹。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曾漫游蜀中。补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父王福时官雍州司功参军,因受连累,贬谪边地。勃渡海省亲,溺水,惊悸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他们的骈文,音律谐和,对仗精切,句式齐整。《新唐书·文艺传》云:“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洪迈指出他们“用骈俪作记、序、碑、碣,盖一时体格如此”。(《容斋四笔》卷五)他们的诗也未尽脱六朝藻绘余习,但流丽婉畅之中,有宏放浑厚的气象,显示着唐代诗风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他们对五言律诗格律的建设和七言歌行的提高,也有很大的贡献。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评价是恰当而公允的。四杰之中,王勃才气最高,成就最大。有《王子安集》二十卷。清人蒋清翊有注本。

       注释

       ⑴少府:县令的副长官。之任,赴任。蜀州,在今四川崇庆。

       ⑵城阙,指长安。宫门前的望楼叫阙。辅三秦,以三秦为辅,言在三秦的中枢。今陕西一带,古为秦国。项羽灭秦,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故为三秦。

       ⑶风烟,指自然景色。五津,蜀中长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合称五津。

       ⑷宦游人,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的人。

       ⑸海内二句: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此化用其意。比邻,犹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⑹无为二句:劝杜不要因离别而悲伤,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无为,不用的意思。无,通毋。歧路,岔路,指分手之处。

       Farewell to Vice-Prefect Du (Tang) Wang Bo

       You leave the walled capital

       For river shores where mist veils all.

       I feel on parting sad at heart:

       Our home-towns are so far apart.

       If you’ve on earth a bosom friend,

       He’s near to though at world’s end.

       At crossroads where we bid adieu,

       Do not shed tears as women do!

       Tr. Xu Yuanzhong

       Seeing Magistrate Du Off to His Post in Sichuan

       Wang Bo

       In the capital city bound by the Three Qin,

       Gazing towards the landscape of the Five Fords,

       We who have served at posts so far from home

       Must now bid each other farewell.

       Close friends remain close friends wherever they roam;

       Even at earth’s end, you would seem next door.

       Before this crossroad let’s not act as little children,

       Drenching our handkerchiefs with tears.

       Tr. Zhang Tingchen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王勃在长安任朝散郎时写的。有一次他去送一个姓杜的朋友到蜀地去做官,他的朋友对长安有些留恋难舍,王勃就写了这首诗来送他,诗写得很好,以至这位姓杜的朋友都被人忘记了,这首诗却依然被人们传诵。

       诗的第一句写长安的形势,也是送别的地点。唐代的京城长安,是一座繁华的都市,是当时人文荟萃之地,更何况那里还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就更加让人留恋。现在,诗人与他的好朋友就要从这里离别了,这一对好朋友边行边回望长安,那真是城垣高耸,宫殿嵯峨;他们环顾城郊,更有三秦之地环护四周,形势是那么险要,真不愧为是一座历史名城。“城阙辅三秦”,五个字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

       第二句写要去的地方—蜀州。杜少府就要离开长安,经过艰难曲折的道路到遥远的蜀地去了。而蜀地究竟在那里呢?“风烟望五津”,—他们翘首远望,那一片风烟迷蒙的地方,就是杜少府要去的所在了。

       两句诗,写他们时而回望长安,时而翘首蜀地,只通过两地形势景物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态。没有离别的字眼,而离别之情毕现,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从第三句到第八句是诗人的直接议论。在古代,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往往就意味着政治上的失意,更何况杜少府要去的是远在西南的蜀地!杜少府心情沉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怎样安慰自己的朋友呢?诗人写来很有层次。

       第三、四句写眼前之情,是说在京、之蜀,离别之意彼此相同,不要因为之任蜀地就满怀愁绪。你离开长安到蜀地去,是为了做官而奔走;而我在长安,不也是为了仕宦才离开家乡?所以尽管我们所在的地点不同,但毕竟“同是宦游人”啊!既然我与你、在长安与去蜀川,离别的感情都一样,那就不要因为这次远行而哀愁了。“与君”、“同是”两句,写得有己有彼,恳挚、亲切,如从肺腑中流出,十分感人。

       朋友的心意,杜少府是会很受感动的。但他也许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话虽如此,然而这毕竟是远去天涯、举目无亲呀!诗的五、六两句就是针对这种心理说的,是设想分别后的情景,从正面说应当抱怎样的态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世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也可以互相鼓舞、互相勉励,一想起对方来,就会感到亲切、感到安慰,这不同近在比邻一样吗?除此以外,这两句诗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曹植在《赠白马王彪》里说:“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诗显然是从曹诗化来的。这样就更加丰富了诗的含意:既然怀有一番做事业的雄心壮志那即使是海角天涯,又有什么值得感伤的呢?真是动之以情,喻之以理,面面俱到。

       诗的最后两句又回到眼前,是承五、六两句来的,是从反面说不应当如何。这次赴蜀,虽然与朋友分别了,但朋友的友情长在,会伴随他跋山涉水到达任所,会伴随他经冬历春度过宦海生涯的。因此,在分别的时候,自然就不应当像少男少女那样,以泪水告别了。结句总括全篇,放达中见深情。

       梁代的江淹在叙述了各种离别情状之后,曾经满有把握地说:“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别赋》)把“怨”当作离别的必然现象。这首诗却变哀怨为开朗,把离别的感情写得豪放昂扬。字里行间,既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宽阔襟怀、远大抱负,又充满了对朋友的深情慰勉,情深意挚,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用这样的诗行来激励启程远行的友人,怎么不使他感到友谊的温暖、友谊的力量呢?怎么会不使他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地慨然踏上征途、奔赴远方呢?

       这首诗先用两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要去的地方,然后集中笔墨写磊落豪放的别情。而写别情又是两句一转,先写眼前别绪,再写转思别后之情,最后以送别不必伤别作结,层层相生,结构严整。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了深挚的情谊、旷达的襟怀,历来为人传诵。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现在再讲一首五言律诗,一则因为它也是初唐名作,二则借此补充讲一点五言律诗

       的艺术技巧。

       作者王勃,字子安,是文中子王通的孙子,东皋子王绩的侄孙。他从小就能作诗赋,

       应进士举及第,还不到二十岁。但他恃才傲物,常常因文章得罪人。旅居剑南(四川),

       多年没有事做。好不容易补上了虢州参军,不久,又因事罢官。连累到他父亲福畴,也

       降官去做交阯县令。他到交阯去省亲,在渡海时溺水而死,只有二十八岁。他的诗文集

       原有三十卷,大约作品不少,但现在只存诗八十余首。被选在《古文观止》里的《滕王

       阁序》,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这首诗的题目,在有些选本中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就更明白了。有一位

       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做某县县尉,作者就写此诗送行。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

       称为“令”,县令以下有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文丞武尉,

       是协助县令的官职。文人书简来往,或者在公文上,常用“明府”为县令的尊称或代用

       词,县丞则称为“赞府”,县尉则称为“少府”。这些名词,在唐诗题目中经常见到。

       现在诗题称“杜少府”,可知他是去就任县尉。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区,从汉至隋,均为蜀郡。唐初改郡为州,故王勃改称蜀州。

       但当时成都地区已改名为益州,不称蜀州。故王勃虽然改郡字为州字,仍是用的古地名。

       向来注家均引《旧唐书·地理志》所载“蜀州”作注。这个蜀州是武后垂拱二年(公元

       六八六年)从益州分出四县设置的,其时王勃已死,他不可能知道有这个蜀州。

       此诗第一联是点明题目。上句“城阙辅三秦”是说蜀州是物产富饶的地方,那里每

       一个城市都对三秦有辅佐之功。下句的“五津”是蜀州的代用词。“风烟”即风景。此

       句说自己遥望蜀州风景。上句是对杜少府说的:你并不是到一个边荒的地方去作官,而

       是到一个对京都有重要贡献的地方去作官。下句是从送行者的立场说:你走了,我只能

       遥望那边的风景。

       送人远行,就要作诗,这是唐代知识分子的风俗。一部《全唐诗》,送行赠别的诗

       占了很大的百分比。这类诗的作法,多数是用第一联两句来点题,照顾到主客双方。例

       如崔曙《送薛据之宋州》诗云:“无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第一句说自己,因为无

       人介绍,至今失业。第二句说薛据:你是有道之士,可也得乘舟东去谋食。郎士元《送

       孙侍郎往容府宣慰》诗第一联云:“春原独立望湘川,击隼南飞上楚天。”也是第一句

       说自己:在春原上独立遥望你去的湘水流域。第二句恭维孙侍郎此行是像鹰隼那样高飞

       上楚天。卢照邻《送郑司仓入蜀》诗起二句云:“离人丹水北,游客锦城东。”用“离

       人”、“游客”,点明题目中“送”字。用“丹水”、“锦城”,点明“蜀”字。王勃

       此诗,也用同样方法,但他组织得更均衡。上句表达了杜少府、蜀州和长安的关系,下

       句表达了作者、送行者与蜀州的关系。

       “城阙辅三秦”这句诗历来有不同的讲法。多数人以为“城阙”指京都长安。如果

       依句子结构讲,这一句就应当讲作“长安辅助三秦”。但是,从事理上想一想,这样讲

       是讲不通的。北京与郊县的关系,总是郊县辅助北京,不能说是北京辅助郊县。于是一

       般人都讲作“长安以三秦为辅”,使这个“辅”字成为被动词。即使说这样讲对了,这

       句诗和题目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有人觉得“城阙”应当是指蜀州的。可是,一看到“阙”字,就想到宫阙,蜀

       州既非京都,怎么会有“城阙”呢?于是吴昌祺说:“蜀称城阙,以昭烈也。”他是从

       历史上去求解释。巴蜀是刘备建国之地,成都是蜀都,所以也可以用“城阙”。

       按“城阙”二字,早已见于《诗经》。“佻兮达兮,在城阙兮”,这是《郑风·子

       衿》的诗句。孔颖达注解说:“谓城上别有高阙,非宫阙也。”他早已怕读者误解为京

       城的宫阙,所以说得很明白,城阙是有高楼的城墙。只要是州郡大城市,城头上都有高

       楼,都可以称城阙。王勃和孔颖达同时。他当然把“城阙”作一般性的名词用,并不特

       指京都。再看唐人诗中用“城阙”的,固然有指长安的,也有不指长安的。李颀《望秦

       川》诗云:“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这“城阙”是多数。韩愈《题楚庄王庙》诗

       云:“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韦应物《澧上寄幼遐》诗云:“寂寞到城

       阙,惆怅返柴荆。”这几个“城阙”,显然不是指长安。

       巴蜀为富饶之地,自从开通了秦、蜀之间的栈道,秦中人民的生活资料,一向靠巴

       蜀支援。从汉武帝以来,论秦、蜀经济关系的文献,都是这样说的。与王勃同时的陈子

       昂也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

       可以兼济中国。”(《谏讨生羌书》)后来杜甫也说:“蜀之土地膏腴,物产繁富,足

       以供王命也。”(《论巴蜀安危表》)由此可见王勃送杜少府去蜀州,第一句就赞扬蜀

       中城市是三秦的支援者,这也是代表了一般的观点。可是现在还有许多人注唐诗,坚持

       “城阙”是指长安,于是把这句诗讲得很不合理。我感到不能不在这里详细辩论一番。

       “风烟望五津”句历来注释都以为“五津”是说蜀州地势险恶,“风烟”是形容远

       望不清。唐汝询释云:“蜀州虽有五津之险,而实为三秦之辅,故我望彼之风烟,而知

       今之离别,仍为宦游,非暌离也。”他这样讲法,可知他对于“风烟”一句,实在没有

       明确理解,以致下文愈讲愈错。

       我说“风烟”即“风景”,这也是新近才恍然大悟的。唐太宗李世民有一篇《感旧

       赋》,是怀念洛阳而作。有二句云:“地不改其城阙,时无异其风烟。”此处也是以

       “城阙”对“风烟”,意思就是城阙依然,风景无异。王勃此诗,完全用太宗的对法,

       可知这个“风烟”应解作“风景”。唐人常常为平仄关系,改变词汇。“景”字仄声,

       “烟”字平声,在需要用平声的时候,“风景”不妨改为“风烟”。李白《春夜宴桃李

       园序》有句云:“大块假我以文章,阳春召我以烟景。”这个“烟景”,也就是“风景”。

       现在,我们接下去讲第二联。作者说:我和你今天在这里离别,同样是游宦人的情

       意。离开家乡,到远地去求学,称为“游士”,或“游学”。去做官,称为“游宦”,

       也称“宦游”。强调游,就用“宦游”;强调宦,就用“游宦”。

       第三联大意是: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虽然远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邻居。

       这是对杜少府的安慰,同时也有点赞扬。对杜少府来说,你远去蜀中,不要感到寂寞,

       还有知己朋友在这里,不因距离远而就此疏淡。对自己来说,像杜少府这样的知己朋友,

       纵然现在远去蜀中,也好像仍在长安时时见面一样。这两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

       数一数二的名句。但这两句并非王勃的创造,他是从曹植的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

       邻”变化而成,他利用“万里犹比邻”这个概念,配上“海内存知己”,诗意就与曹植

       不同。后来王建也有两句诗:“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这是把王勃的诗意,反过

       来用。不能不说是偷了王勃的句法。

       第四联是紧跟第三联而写的。既然“天涯若比邻”,那么,现在在岔路口分别,大

       家就不必像小儿女那样哭哭啼啼。诗歌的创作方法,往往用形象性的具体语词来代替抽

       象概念。人哭了就要用手帕(巾)拭眼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

       眼叫做“代词”或“代语”。运用代语对寻找韵脚有很大的方便。

       这首诗和王绩的《野望》虽然都是五言律诗,但句法的艺术结构却完全不同。(一)

       《野望》的第一联是散联,不是对联。《杜少府》的第一联是很工致的对联。这里,我

       们首先见到律诗的两种句式,即第一联可以是对句,也可以是不对句。(二)《野望》

       的第二联和第三联是同一类型的对句。“树树”对“山山”,“秋色”对“落晖”,

       “皆”对“惟”,四声、词性都是对稳的,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现一个完整

       的概念。这种对句,每一联上、下两句的思想内容是各自独立,没有联系的。如果看一

       看《杜少府》的第二、三联,可以发现,每句都不是完整的句子。“与君离别意”,不

       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必须读了“同是宦游人”才获得一个概念。因此,从语法的角度

       讲,《野望》的第二、三联是四句,《杜少府》的第二、三联只有二句。这里,我们看

       到了律诗的两种对句法。《野望》式的对句,称为“正对”。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

       里定下的名词。他举出四种对法,正对是最常用最低级的对法。《杜少府》的对法,宋

       朝人称为“流水对”,又称“十字格”。因为从字面结构看,它们是一式二句;但从表

       现的思想内容看,只是不可分开的一个十字句。就像流水一般,剪不断。这种对句,艺

       术性就较高。

       王勃这首诗,两联都用流水对,使读者不觉得它们是对句,只觉得像散文一样流利

       地抒写赠别的友谊,因而成为千秋名句。

        一九七八年一月七日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在唐、盛时代广泛流传。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境内。渭城在长安附近。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当时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经渭城,出阳关(或玉门关)。此诗所写,即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在唐代,西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各民族之间也经常有政治上的交涉,军事上的冲突,因此,往来道途的人很多,而在当时,两地的生活水平、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亲友到这种辽远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人们自然会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别之情,如这首诗所写的。 从诗中可以看出,元二并非离家作客,而是已经游宦长安,这一次,又奉使到更远的西安去。王维也是在游宦之中,并非居家,这一次,乃是客中送客。元二从长安出发,王维送到渭城,置酒饯别,诗即从渭城风物写起。 前两句布景。地是渭城,时是早上,细雨濛濛,沾湿了微细的城土。天气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难,当然也就增加了别离的怅惋。客舍写明客中送客,并显示远送渭城,暂留复别的情况。古人送别,都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见之不免触目惊心。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 后两句抒情。使命在身,分手在即,虽然远送,势难再留,这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能劝元二再饮一杯,再待一会而已。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所以这一个字的容量是很大的。为什么如此地殷勤、留恋、关切呢?因为元二一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象自己这样的知心朋友了,何况他还越走越远,要到安西呢?从此以后举目无亲,还是在故人面前多饮一杯吧。只这廖廖十四个字,就将好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抒写无余。言简意赅,语浅情深,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3、《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

       赏析: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4、《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4、《西厢记·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赏析:《长亭送别》这折戏充分表现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在凄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内心独白中表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戏剧冲突在一种独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发展。  莺莺的唱词,体现了她大胆反抗而又温顺柔弱的性格特征,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命运。作为一个相国**,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现得含蓄深沉,她不仅不能有越礼的行为,同时在情人离别时因有母亲在身边也不能畅抒情怀,这就显示出她性格中温顺柔弱的另一面。她的痛苦中,不仅有离愁别恨,而且包含着怕将来被遗弃的隐忧。  《长亭送别》充分表现出《西厢记》作为一部抒情诗剧的艺术特色。开头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和意境,运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写情,情景交融,构成凄清哀婉的诗的艺术境界。下面《滚绣球》一曲,则以主观的情感去驱遣客观的景物,既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语言亦雅亦俗,既华美典丽又通俗生动。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是极夸张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实动人。《三煞》中从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构成的鲜明对比里,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而整折戏里,从头到尾处处点染的西风黄叶、衰柳长堤等种种凄清的物象,使整个环境和背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与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为一体,增强了戏剧语言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5、《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6、《赠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7、《鹧鸪天》

       宋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赏析:又是精美的玉杯,又是佳人彩袖下的纤手捧来,这份殷勤,公子便是不胜酒力,也无以推却了。为了佳人的良情柔意,今宵一准拚他个醉颜酡红。 佳人自然也有以相报:只见她翩翩起舞于杨柳楼头,只闻她的清歌起于桃花扇底、缥缈于晚风之中,公子的杯中始终不空,她也舞到月下楼头、直歌至风儿消歇! 若不是佳人这番多情、风流的公子又怎来得这般佳句:月儿不是自落,倒似是在低窥她的舞姿;风儿不是自散,倒似是在屏息静听她的娇音。 不过,毕竟是家道中落后感伤的晏小山,如此佳人悦公子,公子怜佳人的旖旎情事,他却总爱放在漫长的别后去追忆,在一盏孤悄的以内灯之下、在相对如梦寐的惊疑惝恍之中……

       8、《生查子》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赏析:这首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霄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 “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在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9、《送别》

       近代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赏析: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10、《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以对偶句写景,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你看,送别已至城外,主客两人却仍难舍难分。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山清水秀,如此美景,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可是现在,两人却不得不分手了,又怎不留恋万分?“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看法。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飘飞,古人常用以比喻飘流无定的游子。“一为别”就成“孤蓬”,实为感伤;而“孤蓬”之“征”遥遥“万里”,连明确的目的地也没有。可见朋友此去,并不是有了什么归宿,而只是去寻找归宿。如此别离,怎不令人心酸?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颈联由眼前之景道心中之意。通过“浮云”与“落日”表现“为别”时双方的心理活动。朋友即将告别远游他方,行踪如浮云飘游一般,看到浮云就能体会到游子的心境。而诗人看到那逐渐下落的夕阳,想到同友人的分别已是不可再拖,更是万分留恋!“游子”之“意”及“故人”之“情”虽未明言,却可由特定景物“浮云”、“落日”引发联想,手法委实高明。 尾联写离别时的场景。惜别已到“落日”,万般无奈,这才“挥手自兹去”。“挥手”既指分别双方各自挥手,珍重道别,也指诗人伫立原地,深情凝望,长久挥手,以示难舍之情。“兹”近接“落日”,指“此时”;遥承首联,指“此地”。“萧萧班马鸣”一句,实际是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写离情。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佳作。诗中出现的青山白水,使人联想到朋友间深厚而纯洁的友谊,构思极为新颖。

       11、《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今天关于“与君离别意的下一句”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与君离别意的下一句”,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