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咏荆轲陶渊明赏析_陶渊明咏荆轲表达的思想感情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咏荆轲陶渊明赏析_陶渊明咏荆轲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咏荆轲陶渊明赏析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

咏荆轲陶渊明赏析_陶渊明咏荆轲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咏荆轲陶渊明赏析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1.咏荆轲的诗词

2.陶渊明 咏荆轲·燕丹善养士

3.比较《荆轲刺秦王》与陶渊明《咏荆轲》异同

4.关于荆轲的诗句评价

5.“陶潜诗喜悦荆轲”什么意思?

咏荆轲陶渊明赏析_陶渊明咏荆轲表达的思想感情

咏荆轲的诗词

       咏荆轲

       [魏晋]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怀古诗 咏史诗

       前往陶渊明主页

       译文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自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衰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赏析《咏荆轲》是较长的一首诗,全诗30句,诗云:“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义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大意是“燕太子丹善于收养门客,志向是到嬴姓的秦国报仇。要从招募的壮士中百里挑一选杰出的,年深日久后选中了荆轲。君子汉愿为知己者死,荆轲决定离燕国京都赴秦为太子丹报仇。荆轲启程前随行的白色骏马在路上嘶鸣,周围都是一片为其送行的慷慨激昂之气。荆轲的怒发撑起了高高的帽子,豪猛之气冲击着系帽的长丝带。在易水河边为荆轲摆酒设宴以壮行色,周围坐席上都是英雄壮士。琴师高渐离以名为‘筑’的乐器奏出悲壮的乐曲,勇士宋意则高唱激人的歌声。岸边上哀风萧萧,易水中寒波淡淡。乐声中的‘商’调使人悲痛流涕,‘羽’调的高亢激越则使壮士动容。心中清楚这是一去不归的征程,但会将英明流传于后世。荆轲登车的时候果敢得没有回头后看,高速奔腾的马车朝秦国而去。快速行驶了万里之遥的路程,途中漫长曲折经历上千座城池。当向秦王晋献燕国地图时匕首一现就自然暴露出了刺杀一事,这使秦王嬴政大吃一惊而怔在那里。可惜荆轲的剑术不够精熟,这一举世奇功没能实现。荆轲这个人虽然死去了,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却会千载流传。”

       品评

       本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 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

       [说明]

       这首诗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参见《咏三良》

       说明。

       此诗咏赞荆柯刺秦王之事,事见《战国策?燕策三》及《史记。刺客列

       传》。荆轲,战国时齐国人,迂居卫,后来到燕国,好读书、击剑,与高渐

       离为知友。燕太子丹曾质于秦,秦王赢政待之不善,丹怨愤逃归。时秦国东

       伐,将至燕。燕太子丹欲刺杀秦王,尽力招募勇士。荆轲被招,受到燕太子

       丹的恩遇和敬重。荆柯奉燕太子丹之命,带着燕国督亢地图去迸献秦王,在

       地图中暗藏一把匕首,以便借机行刺。易水送别之后。荆轲义无反顾去见秦

       王,献上地图,图穷匕首现,追刺秦王,终因剑木不精而没能刺中秦王,反

       而被杀。陶渊明这首诗即咏赞此事。诗人以豪迈的诗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除

       暴勇士的生动形象,用惋惜赞叹的语言歌颂了荆柯的壮烈活动,抒发了诗人

       内心无限的感慨。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1)。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2)。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3)。

       素骇鸣广陌,慷慨送我行(4)。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5)。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6)。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7)。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8)。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9)。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10)。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11)。

       凌厉越万里,透迄过于城(12)。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13)。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14)!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15)。

陶渊明 咏荆轲·燕丹善养士

       陶渊明《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译文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自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衰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比较《荆轲刺秦王》与陶渊明《咏荆轲》异同

       《咏荆轲燕丹善养士》

        作者: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注释:

        1、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2、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3、强嬴:秦国。

        4、荆卿:指荆轲。

        5、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6、宋意:燕国的勇士。

        7、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翻译: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

        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

        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

        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

        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

        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

        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

        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

        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

        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

        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

        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

        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

        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

        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

        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赏析:

        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着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史达祖 双双燕·咏燕

        《双双燕咏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

        度帘幕中间,

        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

        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

        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

        芹泥雨润。

        爱贴地争飞,

        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

        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

        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

        日日画阑独凭。

        赏析:

        这是一篇咏双燕的绝唱。通篇白描,写得精妙传神。上片写燕子阳春飞回旧宅,屋梁上落满了灰尘,颇感清冷,欲住而犹豫不决,张望雕梁画栋,窃窃私语商量,之后飘然地快速掠过花梢,穿越花丛,投宿故巢。下片写留居后生活美满,双双衔泥修巢,贴地飞翔,仿佛竞相夸耀着轻俊的身形,观花赏柳,流连郊原,天晚归巢双栖,安稳甜美。双燕陶醉于幸福中,忘记捎回远方佳音,害得红楼佳人愁锁双眉,一天天独倚着画楼栏杆期盼意中人。这首咏物词妙处在于将禽鸟人化,赋予双燕以人的感情灵性,她们如同一对热恋的情人,双飞双栖,甜美温馨。软语商量不定,翠尾分开红影,写燕语、燕飞,传神入妙,巧夺天工。篇末以双双春燕与孤栖愁损佳人对照,透露人间幽恨。人生愁恨多,何如燕自由。意蕴何等深长。本词句句写燕,通篇不出燕字,处处使人看到燕的动作、形态、情韵,手法之工妙,令人叫绝。

       荆轲 易水歌

        《易水歌》

        作者: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注释:

        1、萧萧:指风声。

        2、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译文: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

        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

        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

        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赏析:

        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

        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这首诗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对荆轲的行为,自古以来评价不一。有人说荆轲是舍生取义的壮士,有人说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还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的恐怖分子。

       燕歌行

        曹丕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译文及注释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1、本篇属《相和歌辞平调曲》。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2、摇落:凋残。

        3、鹄:天鹅。

        4、慊慊:空虚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5、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6、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诗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旁, 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 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7、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赏析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转输等各种摇役也就特别多了。拿最近的事实说,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这样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这点我们后面再说。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平的样子。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茕茕(qingqing):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不敢:谨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援:引,拿过来。清商:东汉以来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调,以悲惋凄清为其特色。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是根据歌声有长短(《乐府诗集》语)来区分的,大概是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礼记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又怎么能弹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夜未央,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夜正深沉,我们的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捱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我们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还看不到个尽头呢!面对着这沉沉的夜空,仰望着这耿耿的星河,品味着这苦痛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我们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牵牛、织女分别是天鹰和天琴星座的主星,这两颗星很早以来就被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成一对受迫害,不能团聚的夫妻,这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抗议,它仿佛是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的响亮的回声。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采的。

        作品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在艺术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象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锺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燕歌行》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曹丕这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前人对这两首诗的评价是很高的,清代吴淇说: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六朝选诗定论》)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姜斋诗话》)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诗经》基本是四言体,偶尔也出个七言句子,但为数甚少。《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都带有兮字,与七言诗句子的格式韵味不同。汉代乐府中有一部分杂言体,如《战城南》、《东门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这些对于七言诗的发展显然是有促进的,但七言句在那些作品中还不是主体。两汉四百年间,全篇由七言构成的作品今天被人们提到的有两首,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即所谓《柏梁台诗》。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编硬凑,堆砌敷衍,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第二首是张衡的《四愁诗》。诗味很浓,但张衡这四首诗每首的第一句还都带着一个兮字,还拖着一个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的作品就不能不说是曹丕的这两首《燕歌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丕学习汉代乐府,学习前人诗歌,在形式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晋宋作家模写七言,还照此继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后来又经过南朝鲍照、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平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的时候,那时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了。可见,曹丕的开创之功是不能掩没的。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古诗咏菊 。

关于荆轲的诗句评价

       形式上看《荆轲刺秦王》是一篇记叙文,陶渊明《咏荆轲》则是诗歌。构思上,《荆轲刺秦王》以记叙为主,直接交代『荆轲刺秦王』的起因,经过,结果,文体上属于记叙文范畴。

       陶渊明《咏荆轲》用诗歌语言简单描述荆轲的经过,表面上说荆轲技艺不精,事业难成。其实陶渊明是借荆轲的遭遇来表达个体“猛志固常在,没机会实现”的牢骚。从“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之句可以看出。

       从创作时间上看,《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陶渊明的《咏荆轲》则创作在东晋时期。陶渊明是东晋至南北朝的刘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受到了《荆轲刺秦王》故事启发,创作了《咏荆轲》。

       ==================================================

       附,1,陶渊明,东晋至南北朝的刘宋时期的诗人。

       2,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因为不满秦始皇暴政,而行刺秦始皇,失败后变成悲剧英雄。

       3《咏荆轲》原诗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陶潜诗喜悦荆轲”什么意思?

       1.求古人评价荆轲的诗,不要太长,最好还能有解释,谢谢拉,急啊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陶渊明的这首《咏荆轲》

        可以说是代表了两千多年来对荆轲的正面评价.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de《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2.求古人评价荆轲的诗,不要太长,最好还能有解释,谢谢拉,急啊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陶渊明的这首《咏荆轲》 可以说是代表了两千多年来对荆轲的正面评价.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de《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采纳哦。

3.关于荆轲的介绍及人们对他的评价

        荆轲个人资料: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

        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关于荆轲的评价:1.鲁句践:“嗟乎,惜哉其不讲於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2.司马迁:“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

        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明也。

        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3.桓宽:”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荆轲提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秦王惶恐失守备,卫者皆惧。

        “ 4.阮瑀:”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5.左思:”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6.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骤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

        7.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8.王昌龄:”握中铜匕首,纷锉楚山铁。义士频报仇,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9.司马贞:“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

        10.柳宗元:”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11.贾岛:”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12.周昙:”反刃相酬是匹夫,安知突骑驾群胡。有心为报怀权略,可在于期与地图。

        “13.张耒:”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嗟尔有心虽苦拙,区区两死一无成。

        “14.陆游:”采药游名山,物外富真赏。秋关策蹇驴,雪峡荡孤桨。

        还乡忽十载,高兴寄遐想。梦行河潼间,初日照仙掌。

        坡陀荆棘冢,狐兔伏蓁莽。悲歌易水寒,千古见精爽。

        国雠久不复,惊觉泚吾颡。何时真过兹,薄酹神所飨。

        “15.刘克庄:”把袖谋几售,开图计忽穷。空贵千古恨,不中祖龙胸。

        “16.高斯得:”夜读荆轲传,掩卷喟然叹。结交天下士,贤哉太子丹。

        报秦一片心,秋莲孤剑寒。介绍田先生,得结荆卿欢。

        太子一语疑,先生甘自残。荆卿欲藉手,临事敢开口。

        走见樊於期,愿借将军首。将军搤揽言,念此固已久。

        得复平竹仇,性命何足有。四雄英烈风,精诚凌白虹。

        函关初未入,气已吞祖龙。其事虽不就,简牍光无穷。

        奈何今之人,蹙缩如寒虫。“17.钱谦益:”匕首无功壮士丑,函封可惜将军首。

        秦庭一死谢田光,社稷何曾计存否。不知秦王环柱时,舞阳在前何所为。

        当时太子不早遣,待客俱来应未知。“18.龚自珍:”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19.张大可:“荆轲是一个反暴的英雄人物。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应该肯定的,但并不是说荆轲就是要维护割据的反面人物。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对人民构成了伤害,人民赞成统一,但不一定赞成秦国这种残暴的统一方式,虽然秦不采取武装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荆轲的作为还是正义的,我们应该把荆轲刺秦和荆轲之死看成统一大业中人民必然要付出。

4.评论荆轲的作文、诗集

        关于李清照,我给你推荐一篇文章《乱世中的美神》,原来读过觉得不错,高中时候练习高考阅读理解时候也读过节选吧。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原文有些长,发不完,如果您真的需要可去下面这个网址看看。

5.对荆轲的评价200字左右

        荆轲身上体现的以弱小的个体反抗强暴的勇气和甘为高尚的政治价值观和理想主义献身的牺牲精神。他是具有政治价值观和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他没有一己私欲,而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国家民族、自由正义等形而上的信念上,这种精神尤为可贵。但作为理想主义者,他想要在社会上建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功业,必须要具有勇气和智慧。所谓勇气就是那种明知行动会招致自身的伤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挑战的只知正邪、不计损益的高于常人的气概。气概虽好,但我也不得不说他勇气可嘉,在当时的环境下想要刺杀秦王,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失败在所难免。为了这百分之零点一的机会,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这到底是值与不值有待我们细细品味!但对他本人而言,他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view/17670.htm

6.跪 求 ,名人对荆轲的评价,要名段啊,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陶渊明的这首《咏荆轲》可以说是代表了两千多年来对荆轲的正面评价. 尽管有人否定他的做法,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战国策·魏策》)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说≠悦

       “陶潜诗喜说荆轲”

       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

       释疑:陶渊明(陶潜)在《咏荆轲》诗中,以较长的篇幅,笔酣墨饱地歌颂了荆轲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侠义精神,且表达出由衷的钦慕。所以给龚自珍留下了“陶潜诗喜说荆轲”的深刻印象,所以在《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九)》中写道“陶潜诗喜说荆轲”。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咏荆轲陶渊明赏析”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